对案情简单、经过初步核实已查清主要违纪违法事实,应当追究党员、干部和监察对象纪法责任,不再需要开展审查调查的,立案和移送审理可以一并报批,履行立案程序后再移送审理。
(1)关于程序适用的条件。要正确理解相关法规关于“案情简单”的要求,关键看案情是否适宜合并报批处理,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把握:一是违纪违法事实简单。从类型看,仅限于违纪违法问题,对于涉嫌职务犯罪的不适用。从程度看,原则上限于轻微或者一般违纪违法问题,对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一般不宜适用。从情节看,原则上限于常见违纪违法问题,对于涉及新型、疑难、复杂违纪违法问题,在事实证据、定性处理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争议的一般不宜适用。二是拟处理意见简单。原则上限于拟适用第二、第三种形态处分的案件,拟适用第四种形态处分的案件不得适用。其中,对于拟适用第三种形态处分,立案后处分前需与组织部门沟通提出重大职务职级调整建议的案件,一般应当审慎适用。(2)关于程序适用的标准。要正确理解相关法规关于“已查清主要违纪违法事实”“不需要再进一步开展审查调查”“需要追究纪律责任、法律责任”的要求,关键看案件是否达到了正式移送审理的标准。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:一是定案事实均已查清且分类定性。被核查人所涉问题线索均已查清或者处置,拟认定的违纪违法事实均已准确分类定性、正确引用条规,不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论证工作。二是定案证据均已达到相应证据标准。定案事实均有证据证实,定案证据真实、合规、合法且证据之间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,违纪、违法证据分别达到“明确合理可信”和“清晰且令人信服”的程度,不需要进一步开展调查取证工作。三是对人员财物均已提出明确意见。对被核查人已提出处分意见,处分涉及的相关免去职务、终止资格等事项均已或者能够及时办理完毕,涉案财物均已暂扣到位、鉴定完成并提出明确处理意见,对被核查人和涉案财物不需要进一步采取有关措施。(3)关于程序适用的流程及文书要求。要正确理解相关法规关于“经过初步核实”“立案和移送审理一并报批”“履行立案程序后再移送审理”的要求,进一步规范相关流程及文书要求。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:一是做实初步核实工作。适用该程序在立案后不再进一步开展审查调查工作,初步核实为必经程序,且需按照初步核实措施权限和审查调查标准开展。案件承办部门应当严格履行初核手续,在首次谈话时出示《被核查人权利义务告知书》,并在初步核实后期释明拟适用该程序的内容和后果,通过与被核查人谈话等方式进一步核实违纪违法事实,开展违纪违法事实见面,由被核查人写出检讨或忏悔反思材料,并形成初步核实报告。二是规范报批程序。案件承办部门应当制作立案并移送审理的请示,具体包括问题线索来源、初步核实简况、被核查人基本情况、初步核实查清的主要违纪违法事实(按照违纪、职务违法分类表述)、其他重要问题线索核查情况、涉案财物情况、被核查人的态度和认识、立案审查调查并移送审理的意见和处分建议等内容,制作立案决定书并形成审查调查报告(附被核查人简历、检讨或忏悔反思材料、违纪违法事实材料)、涉案财物处理建议报告等作为请示附件一并报批。初步核实报告可与立案并移送审理报告同时报批。三是严格立案程序。立案并移送审理请示报经审批后,案件承办部门应当及时向被审查调查人宣布《立案决定书》,告知被审查调查人权利义务,送达《被审查调查人权利义务告知书》,并再次释明适用该程序的内容和后果。案件承办部门向被审查调查人宣布立案决定后,应当及时向被审查调查人所在单位等相关组织送达《立案通知书》,并按要求做好相关通报和相关建议工作。四是有效衔接审理。履行立案程序后,案件承办部门应当及时将立案并移送审理请示,连同全部案卷材料一并移交案件审理部门。对案件审理部门提出补证建议的,应当及时按要求办理并将补证报告及相关材料移送案件审理部门。必要时,案件承办部门可在拟适用该程序前听取案件审理部门意见。
来源 |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